新聞資訊
武漢新城規劃發布 建設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來源:admin時間:2023-02-14閱讀量:3584
2月7日,湖北省發改委官網正式發布了武漢新城規劃。規劃顯示,武漢新城打破了傳統的行政區劃,橫跨武漢、鄂州兩市。在1月31日的武漢新城重大工程啟動暨一季度全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上,武漢新城正式啟動建設。
武漢新城規劃范圍東至鄂咸高速,南至梁子湖,西至京廣鐵路,北至長江南岸,規劃面積約719平方公里。武漢新城管控范圍拓展至環梁子湖區域,規劃面積約1689平方公里。
武漢新城位于武鄂黃黃地理中心,區位優勢明顯,自然人文資源豐富,人口增長動力強勁,科技創新優勢顯著,新興產業基礎雄厚,協同發展空間較大,是武鄂黃黃地區發展活力強、潛力大的重要地區,具備引領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。
規劃建設武漢新城,堅持綠色發展、創新驅動、人民至上、系統觀念等原則,形成推動武鄂黃黃一體化建設、引領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,發揮輻射帶動作用,推進區域協調發展。
立足全國全省發展大局,著眼科技強國戰略、雙循環戰略和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戰略的使命,順應區域發展趨勢和超大城市轉型發展要求,武漢新城應承擔引領科技自立自強、構建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中心、支撐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內循環關鍵節點,以及高能級主體集聚和高效能區域協同的重要使命,努力打造“兩高地、兩中心、一樣板”(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、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、全國科創金融中心、國際交往中心、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)。
武漢新城規劃提出,到2025年,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功能明顯增強。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建設取得新進展,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取得新突破,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,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,濕地特色風貌日益凸顯,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,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。
到2035年,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功能更加完善,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,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,高水平的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全面建成,成為引領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、支撐長江中游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重要極核。
■ 八大片區形成山水城融合
武漢新城規劃提出,武漢新城城鎮開發邊界主要布局于光谷、葛店、華容等區域,以及龍泉山南部、梧桐湖等環湖區域。規劃建設新城中心片區、光谷片區、葛華片區、花山片區、龍泉山片區、紅蓮湖片區、梧桐湖片區、濱湖半島片區共八大片區。
新城中心片區,打造中央商務區和科技服務中心,全面提升高端要素、核心功能、規模人口的集聚能力,重點發展現代金融、高端商務、數字經濟、科技服務等功能。光谷片區和葛華片區,打造高端制造業及科技創新的綜合性片區,建設高精尖產業承載地和技術創新策源地、新興產業集聚區和未來產業先導區。龍泉山片區、濱湖半島片區、紅蓮湖片區、花山片區、梧桐湖片區等,強化特色功能集聚,分別打造科學研究承載區和文化旅游休閑區、國際會客廳和生態綠心、數字創意宜居區、健康智慧宜居區和科教文化宜居區。
按照“山水城、家園城、智慧城”三大目標,營造武漢新城山水城融合的理想空間模式。合理布局公園綠地、防護綠地和生態廊道,科學布局功能相對完整、空間疏密有度的城市建設組團。合理優化增量空間與存量空間配置,突出TOD(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)發展模式,引導商業服務業用地向軌道站點集聚布局,加強醫療、衛生、文化、體育、養老等公共服務用地均衡布局,結合優質資源優化科研用地布局,進一步推動工業倉儲用地向園區集中、規模化發展,進一步完善居住用地布局,推動形成產城融合、用地復合的空間布局。
營造顯山達湖連江的生態環境。延續武鄂黃黃地區東西橫貫山系、南北通江達湖的自然基底,重點保護白滸山、九峰山、長山、龍泉山、沼山等主要山系,以及梁子湖、嚴西湖、嚴東湖、嚴家湖、五四湖、武城湖、紅蓮湖、豹澥湖、牛山湖等主要湖泊。形成區域、片區、單元三級生態廊道網絡。強化自然山體保護,將白滸山、長嶺山、龍泉山等58座山體納入山體保護名錄。加強湖泊濕地保育,堅持“一湖一策”,加強嚴西湖、嚴東湖、紅蓮湖等九大湖泊保護。系統推進生態修復,推動區域環境協同治理。
■ 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
武漢新城規劃提出,打造“兩高地、兩中心、一樣板”,需要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。
建設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。統籌布局戰略科技力量,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,努力在光電科學、存儲芯片、生物育種等領域創建國家實驗室或基地,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。積極支持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培育特色學院和科技教育基礎設施,打造學科關聯、空間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群。聚焦光電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和戰略性產品開發,布局重大產業創新平臺,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建設企業創新平臺。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、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,建設共性技術研究平臺。
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。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車制造、機器人智能制造等產業。持續推進集成電路、新型顯示器件、下一代信息網絡等產業集群建設,強化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。加快醫藥醫療產業技術前沿創新和集聚發展,重點發展高端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,加快發展精準醫療、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。推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技術引領,突破性發展汽車芯片、傳感器等智能網聯技術,推動特殊用途車輛、汽車自動化生產設備等產品提升能級。加強機器人技術研發創新和智能制造技術集成突破,培育機器人本體制造產業,逐步推動核心零部件產品的技術研發與生產制造,強化機器人系統集成能力。
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。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培育壯大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區塊鏈、物聯網等新型數字產業,提升通信設備、核心電子元器件、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,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。推進城市基礎設施、建筑樓宇等數字化管理,強化“數字+”與城市運營管理各領域深度融合。完善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機制,加快提高治理數字化水平。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,促進公共服務、社會運行和治理方式創新,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。
集聚發展高端服務業。建設高端商務金融集聚區,發展現代金融、總部經濟、供應鏈管理等高端商務金融服務產業,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,爭創全國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。積極發展科技服務、創意設計、商務咨詢、人力資源服務、法律服務、電子商務等商務服務業,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總部商務基地。鼓勵頭部企業布局供應鏈業務,吸引供應鏈專業服務商設立區域性總部或分支機構,建設供應鏈管理服務中心。
建設國際交往重要承載區。重點發展國際會展、國際文化交流、國際消費、國際社區等國際交往功能,積極引進國際知名會展企業、境內外專業組展機構、國際品牌重要展會,布局國際會展中心、國際會議中心、高端酒店、特色商業街區等國際化、專業化、品牌化服務設施,提升對外開放水平。
打造特色文旅消費勝地。重點發展文化創意、文化旅游、康養休閑、生態觀光、商業消費、主題娛樂等功能,有機布局文化體驗與旅游休閑等特色服務空間,著力培育本地化旅游產業鏈,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。
■ 復合交通走廊
武漢新城45分鐘直達天河機場
武漢新城規劃提出,交通是城市建設的先行官,規劃顯示,武漢新城將實施一批交通項目建設,構筑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。
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。打造四向通達的高速鐵路系統。規劃新增武漢樞紐直通線東延線(南湖東—葛店南),在武黃高速南側設武漢新城站,通過既有武岡城際,接入京九高鐵西通道。規劃福銀高鐵補強工程(武漢新城—白沙鋪—南昌),實現福銀高鐵高標準(時速350公里)全線貫通。以武漢新城高鐵站為核心構建高能級對外交通樞紐,實現武漢新城高鐵出行四通八達,直通京津冀、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。
構建區域高速軌道系統。新建2條時速140~160公里的高速軌道,形成“魚”形骨架網絡。新建武岡市域(郊)鐵路,與武漢軌道交通13號線形成高速軌道線路一;通過武黃城際鐵路市域化改造,并結合武漢軌道交通10號線和19號線形成高速軌道線路二。
提升航空服務水平。依托高速軌道、高速公路網絡,組成復合交通走廊,實現武漢新城45分鐘直達武漢天河機場,30分鐘直達鄂州花湖機場。
構建新城便捷交通體系。建設運行高效的城市軌道系統。規劃構建層次清晰、快普結合、出行高效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體系,包含2條快速軌道和多條普速軌道,銜接新城內外重要組團中心,加強新城8個片區的軌道聯系和覆蓋。
形成功能完備的道路交通網絡。規劃“七橫七縱”骨架路網系統,“七橫”由右岸大道、武鄂高速、森林大道、高新大道、高新三路、鳳蓮大道和武陽高速組成,“七縱”由光谷二路、光谷三路、光谷六路、繞城高速、未來三路、創業大道和鄂咸高速組成。同時結合新城組團布局,組團內和組團間加密一般主干路網,支撐組團發展。
構建多層次一體化公交體系。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架、中運量公交為輔助、常規公交為基礎、水上公交為特色的公交體系。至2035年,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不低于40%,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%。
創新綠色智慧交通網絡。推動豐富多元的綠色出行,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%以上。建設步行和自行車友好城市,推動生活性道路的步行和自行車空間達到50%以上。
構建智慧包容的交通治理體系。推動武漢新城與鄂黃黃地區建立以需求為導向、以數據為基礎的統一的交通規劃、建設、運營、管理模式,形成都市圈交通互聯互通的典范。
■ 各片區至少建設一處城市綜合公園
武漢新城規劃提出,安居才能樂業,規劃對武漢新城的城市安全和人居環境進行了謀劃。
建設安全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。武漢新城將構建蓄排并舉、洪澇兼治的防洪排澇安全體系,構建多源互聯、優質安全的供水系統,打造能源充足、綠色智能的供電系統,建設多源互補、清潔高效的燃氣系統,構建經濟可靠、綠色多元的供熱系統,構建流域統籌、量質并舉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,建設統籌協調、共建共享的環衛系統。
提升公共服務能級和水平。按照“國際標準、優質均衡、便捷共享”的要求,構建“城市—片區—社區”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,形成多層次、全覆蓋、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;建設高水平、現代化的教育體系;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;構建高質量衛生健康服務體系;構建普惠多樣的社會福利與保障體系。
建立多元住房供應體系。完善多主體供給、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。促進住宅供給與公共交通、就業崗位、公服設施配套聯動發展,大力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和生活品質。
構建城市綠色開敞空間。構建開門見山、出門見綠的公園體系,實現城市“300米見綠,500米見園”。規劃各片區至少建設一處城市綜合公園,滿足不同人群的戶外活動需求。加強社區公園建設,滿足居民日常的休閑健身和社會交往需求。
構建宜居宜游特色游憩網絡。依托生態廊道網絡和城市道路系統,串聯各類公園,建設新城綠道體系,構建區域、片區和單元三級慢行游憩網絡。單元級慢行網絡串聯社區公服、居住、就業功能,解決城市生活“最后一公里”交通通勤。
■ 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武漢新城規劃實施
武漢新城規劃提出,將圍繞推進武漢新城規劃實施,堅持深化改革、擴大開放,制定出臺支持政策,打造體制機制新高地,為新城建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。
深化財稅金融改革,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。創新人才吸引政策,探索有利于激發新城創新活力的人事、薪酬、住房、稅收、養老等政策,實行開放便捷的人才引進制度,因地制宜制定涉及教育、醫療、養老等服務人才的一攬子公共服務配套政策。探索差異化供地政策,研究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應模式,探索低效用地整理和退出機制。加強住房保障政策,針對差異化的人群需求,研究完善租購并舉、租售銜接的人才住房政策。
立足國家、省級戰略,建立武漢新城與周邊地區多元化的區域合作長效機制,探索共建共享共贏合作模式,推進在產業分工、要素流通、設施共建、資源開發、服務共享、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統籌協調。建立政府、企業和社會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、全面參與的共同締造治理模式,發揮各類跨地區合作組織的作用,推進非政府間區域合作。
來源 | 長江日報